所有栏目
24

全产业标准化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牵引

2023/6/27

产业技术基础是产业基础能力中的重要一环,标准则是产业技术基础的基础,需要从战略上规划重要产业基础能力的发展,强化将标准“化”起来,进一步发挥标准在产业发展中的基础和创新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标准化对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牵引作用。

产业技术基础是产业基础能力中的重要一环,标准则是产业技术基础的基础,需要从战略上规划重要产业基础能力的发展,强化将标准“化”起来,进一步发挥标准在产业发展中的基础和创新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标准化对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牵引作用。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发展,标准在全球创新版图和产业布局深度调整中成为关键要素。标准化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近日,本刊记者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海舟进行了专访,请他谈谈标准化理论基础及对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建议。

王海舟,中国工程院院士,冶金分析表征专家,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教授。现任国际钢铁工业分析委员会终身荣誉主席,中国材料与试验标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实国金国际实验室能力验证研究中心主任,金属材料表征北京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专门委员会能力验证专业委员会主任。从青丝到白发,王海舟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中国材料行业的科研工作,为冶金分析表征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主要从事材料基因组工程高通量实验技术研究、分析测试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与材料相关的国际/国家/团体标准体系的建设。

成功没有捷径,理想信念引航,勤奋实干为桨。日复一日的刻苦钻研,王海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向着材料科研的巅峰不断攀登。他提出了基于材料非均匀性本质的高通量统计映射表征技术和原位统计分布分析表征等新概念,实现了大尺寸材料的成分及状态跨尺度定量表征,由他牵头发明的“金属原位统计分布分析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组织建立的高温合金痕量元素分析体系重点解决了低熔点痕量元素分析问题,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组织了一系列国际实验室间能力比对活动,他是ISO、ICASI、APLAC等国际组织多项国际标准、能力验证以及CRM符合性评价等研究项目的召集人。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产业标准化研究工作。从2013年开始,中国工程院、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支持了一系列战略咨询项目,主要取得了以下重要成果:确立标准化的理论基础,构建材料与试验标准化体系(CSTM)、标准化与标准化评价体系,提出支撑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化、标准化评价发展战略。

王海舟说:“尽管关于标准化的理论研究观点有很多,但是我觉得对标准化的理论基础还需要进一步梳理和探索。 标准化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概念:标准化熵减理论、标准化矩阵式结构理论和标准化多维交织链网构型理论。通过标准化熵减理论研究,实现支撑全域标准化体系构建。通过标准化多维矩阵式结构理论研究,实现支撑跨行业标准化体系构建。通过标准化多元交织链网构型理论研究,实现支撑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构建。”

目前,国产仪器被“卡脖子”的话题备受关注,这是因为在我国高端科学仪器行业内存在国外产品垄断的现象。对此,王海舟认为,有时的所谓“卡脖子”是被滥用。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任何一项产品和技术都是全球化、全链条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把由国外供应产品笼统称之为“卡脖子”。他指出:“有些产品和零部件并非国内没有能力自主研发和生产,通过组织动员社会研究力量和产业的合作,就能够生产出满足需求的产品,如果国际采购非常便捷,性价比也很高,国内是否生产,企业应从市场经济效益及安全保供的要求出发来确定。”

王海舟进一步解释说:“在国内仪器设备行业确实存在这种现象,还需要重点攻关,加强创新投入,突破关键技术难点,破解‘卡脖子’的卡点。但是,我认为更应该关注的是‘保供’问题。我国产业链发展的自身‘断点’没有补齐,产业链不成体系,或是由于成本原因,企业缺乏产业化动力,不愿意倾注更多的技术和财力进行自主研发。产业链‘断点’的存在受到多方因素影响,包括投入成本高、产业规模局限、需求牵引不明确、产业意识薄弱、产业发展分散、技术水平较低等。建议我国产业发展要以四链融合的发展战略为指导,遵循‘四全’‘四性’‘三系列’标准化发展路线,实现我国产业链的自主可控,从而支撑产业质量的全面提升。”

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总体思想就是以标准化和标准化评价作为载体,来实现全产业链的四链融合,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四链融合包括创新链、标准化链、有效数据链和产业链。创新融合是产业发展的驱动力,标准化链是载体,创新链就是以标准化为载体来牵引我国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材料产业发展中的所有有效节点,都要以有效数据链来支撑。有效数据链通过其闭环、有效的控制,进而保证了产业全链条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四链融合,能够推动产业链全域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

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战略基础上,王海舟提出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化路线图,该路线图主要从以下3点阐释。

一要构建“四全”标准化体系。构建全产业链、全流程、全生命周期、全域的标准化体系。王海舟举例说:“通常说的‘短板’‘缺失’‘断链’,这意味着标准是点状的,并没有形成链条化,并不系统,所以要构建‘四全’标准化体系,形成对时间域、环境域、空间域和参数域全覆盖的体系。”

二要遵循“四性”原则的标准化技术路线。技术路线要遵循研究设计的合理性、生产工艺的稳定性、产品质量的符合性和服役性能的适用性,这“四性”是标准化的技术路线。

三要形成“三系列”的标准化实施路径。王海舟介绍道:“该实施路径可以从三个角度阐述:首先,要以系统、专业的评价作为导引;其次,评价要以一系列的事实标准为基础;再次,标准要系列化,需要覆盖设计——生产工艺流程——产品——服役,从原料到产品服役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形成一系列标准。比如:一个高铁车轮生产,收集整理的直接相关标准有800多项,在企业实际适用的事实标准有154项。在梳理过程中,就会发现标准缺失、不成体系、断点较多,亟需实现标准化,这给创新标准带来机会。”

同时,标准化全链条多维交织链网构型理论是指全链条的每一个节点都会不同程度影响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是多维交织的链网构型,以任意节点为中心的标准化局域交织网,形成完整标准化链网支撑和有效数据链。此种多维交织链网构型理论,有助于促进科学实验系列标准化链的构建,确保科学试验结果的可追溯性,全产业链的标准化体系建设能够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的全面提升,以及基于以上提出支撑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化与标准化评价发展战略。

CSTM是国家标准改革的代表性事件,一体两翼的CSTM材料与试验标准化体系打破了行业界限,并下设26个不同领域的委员会,它的愿景是要打造国际一流的标准化组织,它的使命是成为国际知名的高端专业化评价机构。王海舟介绍:“CSTM全产业链合格评定体系特点包括全局性、系统性、专业性、先进性、自主性、权威性、国际性和包容性8个方面,该体系致力于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全产业链——标准化链——有效数据链的构建,以全链条专业技术能力、评价技术、方法、评价组织/ 专家为支撑,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进而激发企业自主评价创新活动和标准化评价服务,不断加强国际合作,彰显独立公正权威,并努力实现与各类体系认证相互包容。”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于2021年发布,它是我国标准化的纲领性文件,描绘了新时期标准化发展的宏伟蓝图,强调标准化在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产业标准化发展将有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增强产业竞争力。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标准的作用愈发重要。标准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产业基础能力、产业质量基础状况、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供应链保障能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近年来,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中的参与度及贡献度逐年提高,在新发展格局下,要坚持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推动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强标准规则“软联通”,为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提供更多“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

王海舟总结道:“产业技术基础是产业基础能力中的重要一环,标准则是产业技术基础的基础,需要从战略上规划重要产业基础能力的发展,强化将标准‘化’起来,进一步发挥标准在产业发展中的基础和创新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标准化对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牵引作用。”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国要以落实《纲要》为契机,集中资源,凝聚优势,打造具有国际视野、服务国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专业标准化机构,推进“四全系统全覆盖+四性创新技术路径+系统标准化专业评价+产业质量提升”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化创新路线,激发企业标准化创新活力,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助力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